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清频道> 社会民生> 正文

瑞岩山游记:三步一景,浓缩着的都是精华

fq.fjsen.com  2016-01-07 08:53:17  陈仁杰 薛雅平 陈盼兰 来源:福清侨乡报  我来说两句

清风明月不费一钱

瑞岩山不仅有全国最大的全石弥勒佛造像,还有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重建于明洪武初年的瑞岩寺;不仅有我市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群, 篆、隶、真、草各体皆备,计有历代名人题刻170余处;不仅环境典雅精致,历史文化沉淀深厚,许多着名景物如佛窟岩、天章岩、桃花洞等,都是古人精心开辟出来的;而且它还是当年戚继光平定倭乱驻军重地,留下了许多抗倭的历史印迹!据说,瑞岩山还是福清光饼诞生之地。

相传,明嘉靖间,戚继光利用平倭之隙,开辟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诸景,把山南山北新开辟的景物寓意命名为:蓬莱峰、醉仙岩、醒心泉、双龙洞、归云洞、冲虚洞、振衣台、望阙台等等,还更改一些不贴切的景物名称。如把自在门改为穿云洞,把山光水色亭改为皆醉亭,又在亭后命名一石为独醒石。在望阙台旁,刻有他所赋的诗:“万里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乘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诗中表达了他驰骋沙场平定倭患的赤胆丹心,在史上留下来重彩浓墨一笔。因此,瑞岩山被后人称之为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瑞岩山不大,花上半日尽可“一网打尽”,但其景点却有着少有的特色:三步一景,浓缩着的都是精华。就瑞岩山而言,更适合于文化游、爱国主义教育游、休闲游。且清风明月不费一钱,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却能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却能感受到美景就在身边!

但是,故地重游瑞岩山,我等左寻右找就是寻找不到当年戚继光练兵场。在山上有村民告诉记者一行,当年的“练兵场”已经不复存在,前些年被人夷为平地挪为他用了。泱泱而回,此次游览大打折扣。

懒冬祈福 瑞岩山上觅清幽

微风拂动枝叶,树影婆娑,冰冷的冬季仿佛麻痹了面部表情,脑海中紧绷的思绪正叫嚣着需要释放,提上包,与三两好友一同驱车前往位于海口镇北部的瑞岩山风景区。

瑞岩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非常好,距离城区仅10公里。然而,不少人不知瑞岩山,仅知“弥勒岩”.事实上,瑞岩山分为前岩与后岩,前岩辟自宋代,主要景观有弥勒佛坐像和瑞岩寺,被大多数福清人所熟知。后岩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发动士兵所开辟,有蹲虎石、第一洞天、桃花洞、过来桥、经幢、千人坐、孟宗哭竹等景观鲜为人知。

那一天,游人特别少,似乎只有我们。拾级而上,放眼眺望,一池碧绿色的养生鱼池波纹荡漾,透着几分灵动,灰黑色的石雕清晰可见。说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闻名已久的弥勒佛,怀着一些激动、紧张,直奔目标而去。巨大!这就是驻足于栅栏外的我所产生的第一印象。石佛盘腿坐地,袒胸露脐,造型古朴逼真、生动形象,粗狂的线条勾勒出弥勒“大肚能容”的豪放性格,细看还能发现他的腿、腰上还雕有三尊小罗汉。据闻,此佛是1346年时依整块岩石自然形态就地凿成的,高6.4米、宽8.9米、厚8米,现为全国最大的石刻弥勒坐像。阴沉的天空,呼啸的风声,石佛上斑驳的痕迹见证着历经的岁月,仍旧笑弯的眉眼莫名让人鼻头一酸,默默许下家人一世安康的心愿。

曲径通幽处,瑞岩禅寺藏于其中。步入兰庭,四大天王手握法器,镇守一方天地;照壁上一幅劝世良言“持戒到彼岸,说法度众生”发人深省。在瑞岩禅寺,每到一处,我总会静静地欣赏每一尊佛像,每一件古物,每一幅对联。每当听到经诵梵呗、晨钟暮鼓也总会让我陷入沉思,心境不知不觉的澄明起来。

沿着瑞岩禅寺一旁的石径拾级而上,一路为伴的参天古木挡住了闹市的喧嚣与浮躁,在这儿,静得只有鸟儿飞过的声音,仿佛这片山林属于你。十二月的福清,草木葱郁,失去了翠绿的色泽,泛着微黄的色调。落叶漫卷,悉悉碎碎的声音在风中轻吟浅唱,欲语还休。此刻,内心充满着安详与宁静。

找一颗平滑的大石头,盘腿坐下,闭目养神,在渺渺梵音中,在大自然的陪伴下,一个上午的清静时光,很快就过去了。

摩崖石刻:古人的“到此一游”

如今,旅游的标配是拍照发朋友圈以证明“我来过”,而在科技不发达、没有微信和照片的古代,古人旅游怎么证明“到此一游”呢?在瑞岩寺后山的众多岩壁上,古人只用一招“赋诗刻碑”就把现代人孜孜以求的文艺小清新给比下去了。

古人的赋诗刻碑,又叫摩崖石刻,顾名思义,是指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

古人在游览山水时,看到好山好景,就会在身边的石碑或者山壁上刻字,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同时也会留下来给后人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在瑞岩寺后山的岩石群里,有100多处摩崖石刻,都是宋、元、明、清历代许多名人游历此地后留下的。

据说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到此游览,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着名的牛田大捷后,在这里大犒三军,也留下了豪迈的诗歌。宋代鄜延的任子宁,元代福建行中书省奉训大夫理问官王伯显,明代叶向高、戚继光、陈经邦、陈省等都曾在此题刻。

许多诗句,写景抒情韵味悠长,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比如宰相叶向高的《谢政归来》中有这么一句:“扶筇更上层台望,缥渺彤云护紫霄。”个种韵味,比如今那些只会刻下“某某到此一游”,“某某我爱你”等扭捏字样的,是要高明出许多倍的。

这些石刻字体多样,篆、隶、楷、行、草各体皆备。如叶向高的《谢政归来》诗题刻,是行书,长2米,宽1.5米,共9行104字;而任子宁的游瑞岩题刻,则是楷书,共5行55字。来瑞岩山风景区游玩,分辨这些摩崖石刻的字体、朝代、作者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这些摩崖石刻或刻在几米高的石壁,或刻在几近地面的矮石,想象工匠们依岩就势刻字入石,还要还原题词者的书法风格,真是一件难事,难怪现代人认为摩岩石刻具有很高艺术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

时至今日,各地的摩崖石刻都成了着名的旅游景点,远的如桂林独秀峰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石刻,近的便是这瑞岩山上的众多石刻,这与在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上不文明地刻上“到此一游”可不一样,这才是正宗的“文艺范儿”呀。

  • 责任编辑:周丽芬     标签:福清 社会 瑞岩山 游记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