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经济学博士,她是中央政策研究室的第一位女秘书长,她还是我国股票市场建立的主要倡议者和建言人。她就是中南海智囊团里的巾帼——中央政策研究室原秘书长、研究员、知名经济学家赵涛。而颇少人知道,她还是一位福清媳妇——赵涛。
一个偶然的机会,获悉这位女学者将于11月初随丈夫王远枝(原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司长、现中国民营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回福清省亲的消息。11月5日,记者终于见到了她,只见她一身朴素的衣服,个子不高,体态微胖,带着一副眼镜,温和的笑容,令人觉得和霭可亲如邻家大妈,但是朴实的外表隐藏不住她身上的智慧。
悠闲的午后,氤氲茶香中,记者聆听赵博士聊她那段鲜为人知的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改革与管理出谋划策的工作经历。
而立之年涉及经济学
赵涛1951年出生在安徽省一个干部家庭,1979年硕士毕业后在安徽省委党校当了教员,1983年,酷爱经济学然而已到而立之年的她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世界经济博士学位。1986年博士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高校里最早设立博士学位的学府,她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经济学博士,先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和吴大琨教授。
赵涛多次通读过《资本论》,长于通过调查研究和国际比较,进行宏观经济全局和趋势的研判,尤其在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工具搭配和时机把握等具体谋划上,见解独到且颇多建树。她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的系统论和“两弹一星”的总体设计方法,引起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不久,她就参加了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用系统论和总体设计方法研究宏观经济管理的研讨活动。系统地从全局高度、从总体利益研究和探讨问题,对其后来的经济政策研究工作影响深远。
曾经的女智囊
缘于其工作性质,赵涛绝大多数研究成果不为外界所知。1986年11月份,35岁博士毕业她就进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研究经济政策,后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秘书长张劲夫麾下首倡“保值储蓄”,对过度偏离商品价值的价格,她提出“用行政手段迫使价格接近商品价值”的调控思路,为抑制1988年的通胀作出了贡献。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她告诉记者,当时,正好碰上国家经济通货膨胀,老百姓抢购之风严峻,她写了一篇文章分析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经济里如果多发票子就容易形成“工不如商”的状况,则容易造成工业萎缩,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那将形成“商不如屯”,这样容易造成虚假繁荣,最后导致经济萎缩,所以她觉得我国不适合主动搞通货膨胀。这篇文章引起当时的书记处研究处的领导、老同志的好评,而她的“保值储蓄”成为一项决策。
1987年底不久,赵涛接到上级交代的任务,要和另一位老同志一起研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的。年轻的她主动担当起了此项研究重任,由于该研究课题涉及到许多的理论,为此,她天天加班,翻遍马恩的原著,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她顺利完成任务,得出了结论就是社会主义是物质财富繁荣的社会,大家按劳取酬,各取所需,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资本主义发展成熟以后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赵涛说,虽然不知是哪位领导需要,但是只要一想到自己的研究能为领导的政策主张有帮助,再苦再累也值得了。
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前一两年的时间里,由赵涛牵头,与胡鞍钢、姚增起等博士组成国民经济运行系统分析小组,通过追溯我国经济40年轨迹,发现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工作,指导思想上时有脱离国情,超越国力,片面追求高速度,急于求成的情况出现。最后,赵涛她们得出的结论是: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避免大起大落,“持续、稳定、协调”应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作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核心问题”,作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指导方针”。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采纳了专家们的精辟意见,自此确定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牢固树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些,都说明了赵涛和其他两位博士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
同时,赵涛还是我国股票市场建立的主要倡议者和建言人,参与了设立证券交易所的关键讨论;1994年,接受朱镕基副总理交给的任务,准确预测了回归前后的香港股市;1996年5月,在一篇汽车发展分析报告中,以超前意识提出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用国产轿车特别是经济型和微型轿车占领国内市场,被汽车业界誉为“中央第一个汽车报告”,此后又提出以轿车业为龙头,实施工业整体升级计划。1999~2000年间,赵涛主持了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认为收入差距扩大,虽然符合国际经济发展史的规律,但我国扩大的速度过快,差距过大,这是关系全局的重要问题。朱镕基总理很快将赵涛的研究报告,批示给九位相关部委领导,为改变分配不公奠定了良好的决策准备基础。
号脉经济发展
事实上,不为外人所知的是,赵涛是国内为数甚少深入研究“危机经济学”的学者之一。1982年,赵涛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罗斯福新政剖析”,对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政府应对作了深入持续的研究。1992年赵涛的学术专著“经济长波论”, 系统分析和概括了两百多年世界经济的长期波动及其中的大小经济危机。该学术专著荣获第二届吴玉章奖世界经济学科一等奖。此后,正是源于术业专攻,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期国内应对通胀,以及90年代后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她的政策建议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涛协助中联部接待过五十多个党的代表团,还多次率团参加国外经济论坛。她笑着告诉记者,当时她在国外小有名气,许多人都知道赵涛这个人。有一次到古巴哈瓦那参加全球化的国际论坛,中方代表团带去赵涛的50多份讲稿,到会场时一下子就抢光了,当时古巴国家领导人卡斯特罗就一直坐场上听赵涛的发言,会后还派他的秘书向中方代表团另外要了两份赵涛的讲稿。之后的一些事例证明,赵涛的论点对古巴的改革开放、国家领导的想法产生了参考价值。
近年来,通过国内一些著名的报刊,赵涛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以及一些具体的政策分析判断,得以公开。比如,从2006年~2010年,在《瞭望》新闻周刊上,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五年解读释惑,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国家宏观政策,一直被外界高度关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赵涛就危机应对多次发表论述和研判。2008年11月,提出稳定股市、楼市和车市、扩大消费;2009年2月提出加快收入分配和财税等四大领域改革,3月提出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繁荣微观生态,12月提出经济转型中的大小利益结构须同时调整,需要构建健康的大国发展模式;2010年10月,提出“十二五”期间用结构调整构筑未来20年经济增长新基础。尤其是2009年《长远布局宏调政策》一文,被海外媒体广泛引证,用于分析判断中国未来经济政策方向。
因爱结缘福清
在她的言语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她作为一代学者独具的理性和严谨、责任和情怀,以及大局观和前瞻视野。
赵涛告诉记者,自己与丈夫王远枝认识是在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时,当时,这位来自福建省福清市龙田镇际塘村的年轻小伙子是校研究生会主席,负责组织各类活动。而在活动中,这位性格开朗、为人热情真诚的福清哥也渐渐引起赵涛关注,后来他们相识并相爱了。在她眼里,丈夫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工作起来非常拼命。
赵涛说,在和丈夫生活的几十年里,因为工作忙碌的缘故,她还一直未回过福清。她笑着说道,由于丈夫平时想念家乡时,总爱吃点来自家乡的食品,她就会在网络上搜索,结果搜到了福州一家中华老字号在网店上售卖肉燕,店家做好保鲜后快递到北京,这让她也认识了福州肉燕,也爱上了这种食品。“福州的饮食清淡,我觉得很好很健康,福清的炒米粉也很好吃。”平时,家乡亲戚进京时,都会帮忙带来家乡的米粉,丈夫王远枝就会给家人也做海蛎炒米粉,另外一种让赵涛津津乐道的是福清的海蛎饼,这个地道的福清美食,在北京是无法买到也无法制作的,还是得等到有老家的人进京时,帮着捎带来北京。“里面放着紫菜和海蛎,特好吃,”当然,赵涛明白,飘着香气的海蛎饼更多的是承载着丈夫思乡的浓情。
赵涛说,现在高铁通了方便了,而她也“卸甲归田”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就跟随丈夫回家看看。“总听他说福清的山怎么绿海怎么蓝城市怎么的好,这次就要来验证一下。”谈到城市发展,她觉得如今福清作为福州新区一部分,加上畅通的交通,对促进福清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她也将在在融的这几天里,慢慢地品味这座城市,了解这座城市,因为她也是福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