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林义兰先生的《兰圃集》和《兰圃吟草》两本诗集,掩卷沉思,感触良多。
林义兰先生熟谙平仄格律,其诗作同他的为人一样平易近人,读来朗朗上口,总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易读易懂的感觉。这是品读林老先生诗作的第一印象。
先品一首《赠梅子发妻》:
兰圃三迁六十年,青丝白发卷云烟。
红颜早已风霜洗,皓首犹留甘露煎。
八载抗痨心血注,一生舐犊子孙连。
爱心无价相濡沫,有事当前理解先。
诗中选取“青丝白发”“爱心无价”“相濡(以)沫”“红颜”“皓首”,这些通俗易懂的意象和俗语入诗,便于理解。“有事当前理解先”使用了口语,表达之随和,如叙家常,虽明白平易,但却充分表现诗人与发妻60年间容颜已改爱情不衰的亲密和睦的生活情状。“爱心”和“理解”筑牢了林家的基石。尾联看似平庸,甚而粗俗,但可谓是金玉良言,没有理解,哪有爱情!
林老先生善于勾画历史人物形象,诗作促人回味联想。此为印象之二。
哲人议政写文章,斗室杂文皆刀枪。
一部《呐喊》天下动,鞠躬尽瘁射天狼。 (《五唱鲁迅·其三》)
金殿欺君招驸马,开封玩法弃妻儿。/三年太守苏堤梦,千首诗文学士情。/沈园一曲终生怨,《示儿》七绝未了情。
诗人涉笔宽广,诗作中感时恨别诗句俯拾皆是,促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此为印象之三。
杜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林先生许多诗作皆源于触景生情,由此而发出的喜怒哀乐流于笔端。
枕戈待旦曙光珊,渡海雄师跃过关。
从此山河归故国,荆花朵朵更斑斓。
(《解放军进驻香港》)
十里环湖秀色餐,翠微玉带映波澜。
坝堤横锁风雨静,道观高悬鬼神寒。
惊看名山人气旺,休谈大士梦幻残。
百年石竹风光旅,万亩镜湖鱼水欢。
(《过石竹湖》)
状元岭上风萧萧,一路灵车草木飘。
欲问方君何处去,明朝有路天堂邀。
(《痛悼挚友方建中·其四》)
不论欢乐和悲情,不论美景和哀景,事无巨细,皆成诗人吟咏的题材,都在诗人内心汹涌躁动,并物化为喷薄而出的心灵景语,且处处得以自然流露,展现诗人本能驱使下的高尚情愫。
诗人倾情讴歌祖国大好江山的诗作比比皆是,此为印象之四。举隅如下:
长城故垒风萧萧,万里江天霜雪消。
半岭风骚非好汉,满头汗水有骄娇。
秦皇走后雄关静,烽火跟前游子眺。
惊看燕山龙脉动,三中展翅在今朝。
(《三上长城》)
天高气爽雁归秋,景苑依然万客游。
近望景山中南海,红墙只隔一水流。
(《景山上》)
九曲清溪漂红尘,红岩绿水万年青。
涛声依旧千秋唱,荡尽人间恩怨情。
(《游九曲》)
久慕名山喜欲攀,乘车驾雾上云端。
千峰叠翠蜂蝶远,万木萧疏虎豹寒。
绿野翠微堪入画,红颜苍黛可生颜。
缘屈篱下亲人远,遥望神州梦未残。
(《登阿里山》)
苍龙穿戈壁,铺轨西边天。
遥想唐三藏,取经路万千。
(《青藏铁路》)
这些诗作都在借景抒情,面对山河,畅叙心怀。有歌颂“三中全会”的,有赞颂国泰民安的,有盼望祖国统一的,有讴歌建设成就的。读后令人陶醉在大好河山的美景中,催生怀古之情,忽发思今之感。更为伟大祖国的江山多娇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感骄傲。
诗人诗作不乏俏皮幽默之处,此为印象之五。
慕名仙井上禅堂,琼阁白云古木装。
愿借仙人甘露饮,为求洗净六欲肠。
(《游仙井岩·其二》)
明明知道“仙人甘露”不可得,却偏偏强求;明明知道“六欲肠” 不可洗净,可偏偏想洗。此不可不谓之俏皮幽默矣!
一张题照变英雄,身价霞光上九重。
十月秦城千古怨,劲松无罪仍从容。
(《仙人洞》)
诗人运用虚实相映的手法,用虚假的“英雄”和秦城监狱的罪人来作出鲜明对比,同样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人生境遇的起落就更加耐人寻味了。而被借光的“劲松”当然无罪,又是一句俏皮话,诗作启示人们去对历史和人生之道如此严肃的话题作出实实在在的评判和思考。俏皮之中透出嘲讽意味。
我品读林老先生诗作后,贸然为文,意在宣传传统文化熏陶培育出的一名国学歌手的创作概况,这位家住福清向高街五德堂的八旬诗人,“日写诗词夜入梦,春风秋月五德堂。”依然在延续着他的创作梦想,与自身每况愈下的微弱的视力抗争不已——“忍看桌头书报冷,犹向绿竹共徘徊”。他依然深深眷恋着创作,口吟诗歌,多么可敬的老人,但愿他的创作之路一帆风顺,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