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6日福清站讯(见习记者 戴亚妹)日前,景色旖旎的风景画,花团锦簇的植物画,古朴精美的历史故事画……路过福清市石竹街道福政路的市民惊奇地发现,道路两旁原本贴满广告纸的配电箱上,多了一幅幅生动有趣、充满艺术气息的油画。一位市民表示,这些艺术油画不仅给单调的街道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提高街道的“颜值”,更是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殊不知,这些油画是福清市知名画家黄海恩老师发起并创作,且在石竹街道办的全力支持下完成的。
本地画家突发灵感 “毛遂自荐”
这位本地画家黄海恩带着团队走进街道、乡村,为改造一个配电箱、一处墙壁、一座涵洞之类的城市细节“绞尽脑汁”。
黄海恩1977年出生在石竹街道高仑村,从小对绘画具有浓厚的兴趣。从初中就开始学画画,刚开始接触的是素描,高中毕业后才正式学习油画。经过十几年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何更好地创建美丽乡村,让它散发出独特的人文气息,是画家黄海恩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去年年底,黄海恩在街道上发现道路两旁的电配箱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广告,就如同“牛皮癣”一般,“充斥”着眼球。远远望去,好似打了无数“补丁”,不仅严重影响着城市市容市貌,而且已然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顽症”。
作为城市美化、清洁工作的顽症“牛皮癣”,是难以一铲了之的。这时,黄海恩突发灵感,何不用彩绘的形式给电配箱换“新装”,以彩绘治“牛皮癣”,如此一来,当城市“牛皮癣”遇到彩绘,它还能牛的起来吗? 还能增加浓郁的文化气息,岂不是一举两得?”黄海恩自我打趣道。
说干就干,黄海恩向石竹街道办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示愿意半义务绘画,该提议得到了石竹街道办的采纳。“我们当时觉得这个想法甚好,正好可以结合本地资源,根据街道的特点,创建‘美丽福清’”。石竹街道宣传委员杨德华说。
怀着满腔的热情,黄海恩投入到石竹街道的彩绘工程中。为了使绘画凸显福清本地的元素,他自己亲自到福清各个村镇实地采景。其油画所采用的材料皆是来自韩国进口的丙烯原料。用丙烯颜料绘制的画,坚固耐磨,抗腐蚀,不怕风吹日晒,表层再打上一层照光油,保存二三十年都没问题,除非墙体脱落。
而在报酬上,更是坚持只收取成本费。“石竹街道就是我的家乡,我想为自己家乡做点贡献”。
绘画足迹遍布福清各个乡镇
作为福清美术协会的会员,黄海恩他的作品风格与他的为人一般敦厚酣畅,古朴大方。贴近现实、热爱生活,勤苦笔耕几十年,每部作品既有传统艺术特色,又有时代的创新之美如今,他绘画的足迹遍布福清各个乡镇、农村,包括:上迳镇、大斜村、棋山村、五里桥、洋梓村、霞满村、真丰村等。
记者在福清宏路街道的大斜村看到,一幅幅构图大胆、色彩明艳,以孝为主题的故事画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与散落在街道上的历史建筑相得益彰,不少经过这里的行人都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下眼前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位行人感慨地说:“这些图景为乡村增添了不少活力。身处其中,比去美术馆更让人震撼,因为这些作品更具生命力、接地气。”
民间收藏家: 收藏传统农具 留住那一抹乡愁
黄海恩除了画家这个身份,他还是福清市民间农耕文化的收藏家。或许,收藏民间传统农具还是一种让少数人避之不及大多数人又完全不懂的生活方式。但是黄海恩说,他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对农具就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他于1996年开始收藏传统农具,经常穿梭于福清市各个乡镇、农村,挨家挨户打听、收集。如今,他的收藏已具规模,包括犁、耙、风车、独轮车、纺线车、水车等大大小小的传统农具将近两万件。
农耕文化能丰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古老的农具则可让农耕文化更加具体而充实。黄海恩表示,他将自行出资一千六百多万,在福清洋梓村举办一次农耕文化展览馆。该活动已得到石竹街道办的全力支持,据石竹街道办刘主任透露,土地报批程序正在进行中。
黄海恩告诉记者,这些古老的农具养活了我们福清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这些农具已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在许多农村早已看不到了。“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我们有义务要把它保存下来,让更多的后一代人看到,感受古老的农耕文化。”
“我深深爱着爱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福清,能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我就知足了”。这句话是黄海恩对自己所做一切最好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