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清频道> 社会民生> 正文

废弃外卖餐具存环保隐患 日益受到市民关注

fq.fjsen.com  2016-05-05 09:11:11  林文捷 来源:福清侨乡报  我来说两句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网上订餐盛行,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饭点拿出手机,打开订餐APP或打电话叫外卖,这一便利举动的背后,却产生了大量的餐饮包装。塑料餐盒、发泡餐盒、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在使用过后,就造成了“白色污染”。今年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外卖餐具这一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受到市民关注,近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线上订餐火爆 外卖垃圾增多

“今天大家想吃什么,我在百度外卖订餐,你们都报给我。”临近饭点,上班族陈小姐便开始和同事商量起午餐吃什么。

陈小姐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也想过自己带饭,可带了一段时间,觉得时间成本实在太高,早上一不小心就会迟到,叫外卖的话,比出去吃便宜,而且方便快捷,所以我们办公室的人现在都订餐吃。”

在西区一公司上班的王义在上班期间也经常和同事一起订餐解决三餐问题。王义说:“现在用APP订餐,商家经常会送一些优惠券,吃饭便宜,再加上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出去吃饭走一趟难免会出一身汗,所以还是外卖方便些。”

针对外卖餐具污染问题,记者走访几家经营外卖的商家。一家餐厅老板告诉记者,他的店已经开了5年,这两年开始经营外卖,一天能接五、六十个单子,一份外卖餐具的价格大概是1元左右。据了解,经营外卖的商家每天大概能接到50—100份的订单,主要经营对象是上班族。

外卖市场的火爆,直接导致餐具包装垃圾的剧增。对此,保洁阿姨沈鸥深有体会。她说:“每天午餐过后,单位的垃圾桶里都是一次性餐盒、筷子、塑料袋等,还有不少剩菜剩饭,处理这些垃圾,叫人非常头疼。”

目前,对于外卖餐具垃圾的数量,虽然没有权威部门提供统计数据,但我们可以从外卖市场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垃圾无人回收 白色污染加剧

外卖生意火爆也让不少市民产生疑问:用完的餐具都去哪儿了?最终有没有被回收利用?

“透明的纯聚丙烯(PP)塑料餐盒可以回收,发泡餐盒等其他类别的外卖餐盒是基本不回收的,因为太便宜,也卖不出去。PP材质的塑料餐盒必须是干净的才要,不干净的餐盒,我们还要清洗,所以不收。透明的PP塑料餐盒,我们回收以后会卖给塑料加工厂,制成其他塑料品。”从事废品回收的马师傅说。

“现在只有一些比较规范的餐馆会使用透明餐盒,大部分的商家是用发泡餐盒,还有一些商家为了美观,用木材加纸质的餐盒,其实这种是最难处理的。”从事外卖配送的商家陈先生说,他虽然有听说透明的餐盒可以回收,但从没有人到他店里回收透明餐盒。有时候,他忘记送勺子、筷子,即使顾客可以用家里的勺子、筷子,但大家依然会投诉和抱怨,大部分的顾客是为了贪图方便。

记者了解到,在外卖餐具垃圾中,发泡餐具占了一半。尽管在合理的情况下使用发泡餐具,可以保障饮食安全,但发泡餐具填埋后很难分解,一旦受热、受辐射,会产生有害物质氯化氢,进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这种材料也不能焚烧,否则可能会产生致癌物二恶英,而二恶英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人体吸入后极难排出。难降解、难处理也是大部分外卖餐具垃圾的共性,这直接导致“白色污染”加剧。

多方共同努力 提高环保意识

外卖餐具垃圾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处理。如何减少外卖餐具垃圾,成了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许多市民和业内人士都认为外卖平台、商家、消费者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对此引起重视,并作出努力。

“现在,我身边有好多人都是订餐吃,以前没有意识到这些餐具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存环境,现在想想,确实会造成污染。”企业白领陈薇薇说,人们都应该尽量自备餐具,其实一把勺子、一双筷子放在办公室根本不占位置,小小的举动可以带来较大改变,大家都要提高环保意识,尽量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市民王小军说:“在无法避免叫外卖的情况下,我觉得,外卖平台可以提供一些选项,比如询问客人是否自备筷子、勺子等餐具,这样可以提升大众环保意识。”

“我觉得应该在外卖餐具上下一些功夫,既然透明的餐具是可以回收的,那么就应该在全社会进行推广,同时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让此类垃圾有地方可放、有设备处理,真正变废为宝。这样子人们既可以享受订餐便利,环保问题也迎刃而解。”从事环保事业的陈烟妹说。

此外,业内人士还建议应该加强餐具安全监管,工商、食药等部门有必要将外卖餐具也纳入监管视线,出台相应措施,使其使用起来卫生环保安全。

  • 责任编辑:林增攀     标签:福清 社会 外卖餐具 污染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