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清频道> 天下福清哥> 正文

30余载痴心不改 藏品再现灿烂文化

fq.fjsen.com  2017-08-08 11:23:26  陈仁杰 来源:福清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陈修俊在讲解不同年代的称砣

(作者:陈仁杰) 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却收藏着数十万件的民俗用品与构件,创下“福建第一”的美名。

虽然只有初小文化,但他对民俗文化与收藏文化的独到理解,令许多的专家、学者为之赞叹。他用“实践出真知”的阅历,完成了书本里、课堂上难以涉猎的文化课程。

他的收藏人生被CCTV、中新网、中国侨网、《福清侨乡报》、《福清电视台》等众多新闻媒体报道,今年6月2日,《台湾导报》整版以《福清福建民俗文化收藏家》为题,专题报道他的收藏事迹。

他的“民俗文化展示馆”成了许多市民争相参观的场所,也成为青少年一代了解民俗文化的“教育基地”。

他就是福清市政协委员、福清市工商联副会长、民俗收藏家陈修俊。

省吃俭用 立志收藏

陈修俊是阳下街道作坊村人,1964年出生于贫苦农民的家庭,他有6个兄弟、3个姐姐,在兄弟中他排行第五,被称为“老五”,一直沿用至今。

出生在饥荒年代,过着“有上顿、无下顿”等米下锅的生活。“春来上山挖野菜充饥,夏至下河捕捞鱼虾填肚”,是陈修俊少儿时代的惟一记忆。“我没有‘金色的童年’”。陈修俊说。

“即便生活极其艰辛,但我的精神生活却很富有”。陈修俊告诉记者:“我的父亲是一位文化人,他不仅会演出古装戏,而且对收藏特别钟情,尤其喜爱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古家居文化。从我懂事起,父亲便常常带我到村里古厝讲解古典建筑文化,灌输收藏知识。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立下了‘收藏志向’。”陈修俊说,假如没有父亲的熏陶,就不可能有他后来的收藏人生。

1981年,17岁的陈修俊应征入伍,走进了军旅。当兵第一年,每个月6元钱的军旅津贴让陈修俊倍感兴奋,怎么花这人生第一份的“薪金”,陈修俊想到了“收藏”。那时,每逢节假日,陈修俊便向连队请假,到驻军所在地附近的连江乡下,走村入户去收购古钱币,从那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

第一次收购古钱币,便让陈修俊大开眼界。陈修俊说,那时的百姓没有收藏的概念,古钱币仅仅只是充当少儿的“玩具”。乡下百姓听说一枚古钱币可以卖一、两分钱,都争先恐后地拉着他,要他买下。“那时的6元钱可以买很多、很不错的古钱币呢!”

从1981年到现在他已收藏从一万多年前的原始社会贝壳钱币到当代的钱币近5千种,几乎穷尽了所能涉及的种类。

1986年,陈修俊结束了5年的军旅生活,回到了故乡。回乡后,他仍痴迷于收藏古钱币,经常与几个兄弟走南闯北收购古钱币。为了收藏,他们兄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吃俭用过日子。 有一年冬天,陈修俊兄弟3人每人怀揣着十几块钱,到闽侯的白沙乡下收购古钱币。那时福清到白沙的车费来回要5元钱,他们舍不得车费,便从福清一路走到白沙。回程时,又一路走回。“我们从下午4点出发,到凌晨才到达福州,实在太累了,便在路旁公交亭和衣而睡,天寒地冻,寒风萧萧,又饥又饿,那种滋味如今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心酸!”

“文化拾荒” 历经艰辛

从部队回乡后,陈修俊先后担任过十几年的作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他在忙于村务的同时,依然不忘他的“收藏梦”。他常常在处理完公务或在闲暇之余,到处奔波收购。

陈修俊说,他的真正收藏生涯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时,福清开始旧城改造,城区大面积的拆迁,先后拆掉100多万平方米的旧厝,并打通了13条道路,从高巷头开始,紧接着后埔街、十五落、楼锦霞……,他看到太多太多的民俗用品及构件被当作垃圾毁掉、清除掉,很多旧家具、旧物件被当“废品”处理掉,而这些“废品”在陈修俊眼里都是宝贝,他心疼极了!

一天,陈修俊拉着板车从高巷口经过,一位老大娘突然叫住了他,语重心长地说:“吓俤啊!现在拆迁,这里有许多家具很快都将被清理掉,你赶快来买,要不将全毁掉了!哎!毁掉一件,少了一件;你能收下一件,便多保留一件的历史价值!还愣着啥呢!”说罢,她硬是把自家的旧家具送给了陈修俊,叫他搬回去。

大娘的一席话提醒了陈修俊,从此开启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收藏之旅。

那时,白天陈修俊忙着走街串巷收购家具件,不论品相如何,只要有人愿意卖、愿意给,他二话不说统统拉回。晚上,当他静下心来清洗整理时,才发现原来这些物件都精美绝伦。陈修俊说,中华灿烂的家具文化,历朝历代都是选用最好的红木、油漆制作而成的,其木质、材料、工艺、构思、花样、匠心,足见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就艺术而言,古代的手工艺术是现代机械雕工永远无法企及的!

白天奔波劳作,每当夜晚,陈修俊都忘了一天的劳累,取而代之的是开心与激动,甚至于三更半夜一想起这些物件,他都会一骨碌地起来,秉灯欣赏!

一天,一部钩机正在拆除高巷头的一座老房子,此时钩机正伸出巨大的臂膀拆除大门,陈修俊还来不及叫出一声“等等”,大门亭上的一块刻有精美图案的石牌匾轰然倒塌,摔成碎段。此时此景,让陈修俊睁大了眼睛在一旁叹息。陈修俊说,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精美的物品,大多是他从“刑场”上“劫持”回来的,才让这些物品得以“死里逃生”!

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陈修俊说,他有过欢乐,也有过心酸。那时,几乎在所有人的眼里,陈修俊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拾荒者”,常常以另眼相待。陈修俊说,他曾经被人白眼过,冷漠过,讥笑过,辱骂过,甚至被驱逐过……有的人甚至宁愿当着他的面毁掉、扔掉,也不愿卖给他或让他捡回!“但凡遇到这一切,你都得忍受,这是‘拾荒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修养。倘若你不能做到这一点,你的收藏将大打折扣!许多东西将会与你擦肩而过!”

有一次,陈修俊在某拆迁大户家里看到了一对珠联璧合的民俗用品,非常精美。但是,无论陈修俊出多少的钱,对方只愿意出让一个。“只有珠联璧合,才能让后代子孙了解中华传统灿烂的民俗文化历史的全貌”。为了这,陈修俊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孜孜不倦地苦苦跟踪着,其中有一件物品,他跟踪了22年,前不久终于从他们子孙的手里买到了。陈修俊说,那时,他为了要收购某一件物品,走街串巷要走上几十回,其心酸泪水至今回想起来还想哭。

那时,只要一听说哪儿在拆房屋,陈修俊便不惜一切代价地风雨无阻地追踪在哪儿。“清晨出走,中午连饭也顾不上吃”,即便空手而回也无怨无悔!他的执著、痴迷、入迷,让许多同行者肃然起敬。陈修俊告诉记者,收一件东西真的是来之不易,因为就民俗物品而言,经历了文革毁灭性的打击之后,“剩余的确实不多!”

纵观陈修俊的收藏生涯以及几十万件的收藏品,每一件都倾注了他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下一代能否继承,就看对收藏品如何保存了!”陈修俊说。

热爱家乡 捐赠文物

陈修俊不仅收藏广泛,藏品丰富,而且热心公益,回报乡梓。他多次捐献自己的珍藏,复原家乡传统文化。

上个月,由陈修俊捐赠古建筑构件重修的宋代古廊桥完工了。这座宋代古廊桥,位于一都镇王坑村的古驿道上。古廊桥始建于宋代,历经近千年的风雨,石板桥虽在,但桥上的古廊桥构件却早已荡然无存了。今年初,当地政府想修复古廊桥,但其构件该上哪儿去找呢?陈修俊听说后,立即与一都镇政府联系,自告奋勇捐赠自己收藏的价值30多万元的清代廊桥构件,复原了古廊桥当年风貌。不仅如此,陈修俊还与市旅游局、一都镇政府、王坑村等单位共同出资出力对廊桥进行修缮。

这并不是陈修俊第一次捐赠古物构件。2016年4月,陈修俊还捐赠出黄檗寺流失200多年的4个清朝佛塔构件回归寺院,让遗失的黄檗文化得以延续。

这是一代禅师隐元的第三代子弟安奉舍利子宝塔,是极其珍贵的文物。这些物品绝大部分是陈修俊近些年从农村收集来的。谈起捐赠给黄檗山万福寺佛塔构件的过程,陈修俊说,2015年7月间,他在渔溪镇乡下收集旧家具时,发现一村民家中用类似“和尚墓塔”的文物作为饭桌,他隐约觉察到这是佛塔构件可能与当地寺院有关,知道它的历史价值。他及时将这一情况向有关部门做了汇报,并且得到相关领导指示:“不惜代价将文物收回。”随后,经过三番五次的讨价还价,他终于以高价将“和尚墓塔”构件收入囊中。后来,他又请专家认证,果然这些佛塔构件就是黄檗山万福寺祖师塔。他便立即与黄檗寺取得联系,将其“物归原主”。

面对社会各界的称赞,陈修俊谦逊地说,我没有什么文化,这些历史物品构件只有复原才更能够发挥它本来的价值,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年初,陈修俊听说新建的侨乡博物馆没馆藏,偌大的场所空空如也。在今年召开的政协会议上,陈修俊表态愿意拿出他的部分收藏品作为该馆的永久馆藏。

两年前,市文体局在“市两馆一中心”举办《福清市古家具及民俗用品陈列展》,陈修俊不仅选出了800件最具福清特色的民俗用品参展,而且父子俩还自告奋勇地当义务讲解员。许多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家长无不由衷地对陈修俊说,“这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课程,没想到我们福清居然还有这么多厚重的民俗物品。感谢您的实物为我们再现古代的民俗历史,也感谢您对我们的孩子讲解已经渐行渐远消失了的古代民俗文化历史。”

收藏历史 责无旁贷

陈修俊的家被誉为“民俗博物馆”,藏品有各种秤砣、箸笼、家具、烟斗、石臼、瓷器、陶器、木器、服饰、眠床等,数量达数万件,其藏品门类之广、数量之巨,确实罕见。

陈修俊的收藏到了痴迷的程度。30年间,他的足迹遍及闽东南、闽西北。只要一听说哪里有拆迁、有旧货处理,他都风雨无阻地赶去淘宝。有一次,他驱车百来公里,就为了“淘”回一个秤砣,其间的艰辛与不易由此略见一斑。

现在,有许多朋友都劝陈修俊不要再去“淘宝”了。朋友的理由很简单:过去收藏的物品都没有地方放置了,如若再买,该往哪儿放置?没地方放,那就意味着将大大地提高了收藏的成本,甚至于一江春水向东流。

但陈修俊毕竟是民俗收藏家,不管前途如何,他的心里日夜惦记着的依然是那些将要被毁掉、遗弃掉的民俗用品构件,他明知自己目前的处境,但只要有人打电话来,即便路途有上百公里之遥,他依然会上门收购。“要收!不收就没了!”陈修俊说。

如今,在新一轮的征迁中,陈修俊依然在走街串巷、走村入户寻找“废品”。他说:“我搞收藏不单单是收存物品,更是在收藏历史。作为收藏爱好者,抢救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我责无旁贷!”,“我要用一件件藏品,印证福清的历史!”

藏品被毁 无奈悲伤

到了梅雨季节,陈修俊就开心不起来,整天愁眉苦脸的,全没了往日的精气神。雨天了,他又想起了那放置古家具的场所,那个场所本来是32亩的养鳗场。多年前,陈修俊承租了这个养鳗场,搭起了铁棚简易房,“安置”那些被他视为“宝贝”的家具收藏件。

陈修俊说,每年一到了梅雨季节、台风季节,则是他心疼如刀绞的季节。每次大雨过后,他的脚步都不敢迈进“仓库”。他说,尽管做足了承受打击的思想准备,但他还是面对灾情,无可奈何。

陈修俊告诉记者,每次台风来临前,他都要花上好几万元对铁棚进行加固,每次都以为是“固若金汤”!但每次凶猛的台风过后,棚顶移位的移位、扭曲的扭曲、倒塌的倒塌,所有的家具收藏件都浸泡在积水里。当陈修俊脚步迈进时,他都差点儿没晕了过去,满眼狼藉中,那可是他多年收藏的心血和汗水。他每每伤心落泪!

在陈修俊租赁的场地里,记者见到,由于缺少“安置”场所,风吹日晒雨淋中,许多家具和木质收藏件都已腐烂。“哎!这每一样东西都凝聚着不同时代的不同民俗,都是从‘刑场’上‘抢救’出来的珍贵物品,没想到如今却毁在我的手里!如今毁了,以后子孙后代再也见不到了如此具有民俗特色的家具用品了!”陈修俊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满脸无奈地说。透过他的那双茫然的眼色,记者读懂了他的无奈悲伤背后的伤痛。

陈修俊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场地租金要几万元,维修费用更多,每年都要花上几十万元,却收效甚微。“现在,我许多物品都还寄存在亲朋好友的家里,邻近的几位亲属的院子,也都成了我的‘仓库’。”眼下,陈修俊租赁的“养鳗场”期限将至,他真的不知道十几万件的物品该往哪儿搬?场地,成了陈修俊的心头大患,吞噬的不仅仅是他的心血,而且是蕴含着民俗文化的历史!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陈修俊说,如今他每天像“热锅上的蚂蚁”,为收藏件该如何“安身”而惶惶不可终日。每天,他都在寻找一个又一个可行的方案,但又一个个被推翻。他曾经为收藏物品的命运而奔走呐喊,他也曾经积极寻找合作伙伴,他说,只要有人愿意提供永久的场所,让收藏物品有个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什么样的条件他都可以答应。陈修俊说,民俗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之一,而文化就是要展示给子孙后代的,让后人传承的。个人收藏品再多,如果仅仅只是为了“金屋藏娇”,“秘而不宣”,那就失去了收藏的意义了!

陈修俊告诉记者,他的心愿是希望在有关部门支持下,能建一座民俗博物馆,将他毕生所收藏的物品陈列到博物馆去,让后代人观瞻,尽最大可能发挥这些旧物品的社会价值,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人物构件

 明朝眠床

  • 责任编辑:薛明辉     标签:福清 古玩 收藏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