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江兜村:建美丽侨村 涵养“根”情怀
fq.fjsen.com 2016-07-29 11:28:51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古厝修缮完好。 东南网7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实习生 薛昊 文/图)福清市新厝镇江兜村,始建于宋代,是福建省著名的侨村,现有人口2600人,却有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14350多位海外乡亲。2014年以来,该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着力建设美丽侨村,村容村貌、民风民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国爱乡情怀高涨。 一村七公园 海外乡亲微信“显摆” 走进江兜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崭新的塑胶篮球场,沿着村路,一路绿树、一路花香。“垃圾不落地、江兜更美丽”的宣传标语,为整洁的水泥路面做了最好的诠释。 “这一切的变化都靠村民和海外乡贤的共同努力。”村党总支书记王武林说。 2014年伊始,村委在村民大会上提议建设美丽侨村,让旅居海外的乡亲们在介绍自己家乡时,有个好看的“门脸”,这个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赞同,国外的乡亲也在微信上予以呼应。于是,轰轰烈烈的建设美丽侨村行动拉开了帷幕。 “过去生活艰苦,为了收集肥料,家家户户都盖茅厕,后来虽然建了新房,有了屋内卫生间,但长久的习俗让江兜村300多座茅厕废而不倒,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91岁的老人王光复说。 为了起表率作用,老支书王水英带头拆除了自己的屋外茅厕,并在空地上种起了花木。有样学样,村民们纷纷动手,存在了数百年的茅厕很快就没有了踪影,代替它们的是红花绿叶。紧接着是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禽畜乱放等现象,村里投入资金20万元,配备保洁人员10名,做到村道清扫保洁全覆盖,卫生管理无“盲区”;修建了垃圾池和垃圾集中点,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配建了3个现代化水冲式公厕;投入30万元用于村内韶溪水渠改造,采取人工清淤的方式进行河道清理,整治溪流周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定期打捞漂浮垃圾。一个“净化”的江兜村闪亮登场。 在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基础上,江兜村见缝插绿,小块空地变绿地,大处建成公园。投入65万元对幸福路、海滩中路以及水渠两侧进行绿化补植,栽种各种树木1.8万株。 海外乡亲也慷慨解囊200多万元,帮助兴建7座公园,配套了座椅、长廊、圆灯、凉亭等设施,在所有村路主干道安装路灯并在进入本村主要路口和村主干道安装32个全球眼监控,还在324国道江兜路段两旁安装太阳能LED路灯。 不到一年时间,江兜村就形成了“一村七公园”的胜景,闲暇间,老人们在此攀谈锻炼;放学后,孩童们在此打闹嬉戏;日出时,2公里的健身路上人头攒动,日落后,滩涂上游人篝火点点。2015年福建21个“最美休闲乡村”,江兜村榜上有名。 “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美?”看到这喜人的变化,旅居澳大利亚的王声亮感慨万分。一位在西班牙经商的乡亲在微信上说,过去谈到家乡,我只能用语言描述,现在我直接用照片展示,很多西班牙朋友看完照片后问我:“能带我到你家乡旅游吗?”如今,在网络微信上“显摆”自己家乡,成了江兜众多在外乡亲们最喜欢做的事,家乡建设成为他们最大的牵挂。匈牙利侨胞王林荣无偿让出自家1000平方米土地支持村里建公园,还捐赠60万元用于水质改善工程,他形象地说:家乡是水,华侨是船,水涨船高! 古厝修旧如旧 留住情怀之“魂”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海外游子的思想里,“根”是家,是难以割舍的情怀,在视觉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故居古厝。 江兜村始建于宋代,这里的文化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中有名胜古迹十一处,千佛庵、大帝殿、朱子书院、韶灵庙、韶溪亭、明善寺、唐兴寺、墙下宫、土地庙、安民社、鹭岛屿等。 97岁老人王德清说:“江兜村人敬重祖先,认为祖先泉下有知,认为孝道是百善之先,因此村民们舍不得拆老屋,人们会在老屋旁开辟空地盖新房,千年下来,传统民居就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出国谋生的人,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祖屋拜祭,感谢祖先的护佑。” 江兜村受莆仙文化影响深远,住房建筑风格大多是宫殿式建筑结构,村中有三座厝古屋、北片古屋、企座古屋、南山古屋、石灰墩古屋、王高宗古屋等10多处古建筑,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屋,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是江兜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随着岁月的流逝,村中的故居古厝被时光侵蚀,为了挽救这些象征着海外乡亲心中的“根”,在新厝镇政府支持下,江兜村向上争取了200万元资金,村民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将这些故居古厝“修旧如旧”。现在这些古色古香的故居古厝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在绿荫的掩映下,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无声诉说着江兜村往昔艰辛与今日繁荣。2015年11月,江兜村成为福建首批省级传统村落。 91岁的新加坡侨领王福顺深情地说,故居古厝是获得归属感的直接媒介,是“根”文化的立体形态,是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住乡愁的“魂”。带着子孙流连在祖先故居,可以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捐助50多万修建北片学祖堂的澳大利亚华侨王文元说,家乡的故居,是心中的坐标,是心中扯不断的“根”,为了生活,他踏入了风俗迥异的异国,但在内心深处,故乡从未忘却。 对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华侨王光国先生曾写一首思乡偶感:“偶作回乡梦,深志客里身。渔灯芦岛夜,游履草堂山。韶溪依稀是,江山变幻频。床前明月好,犹忆昔时秦。” 民俗乡音 拉近海外赤子之“心” “敲起锣来唱起歌,感谢党的好政策,海外乡亲来助力,小康路上喜洋洋……”7月19日下午3时左右,江兜村的文艺团队在村里又开始演出。 江兜村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传统民间文化氛围浓烈,全村有5支文艺宣传队,即一支30多人车鼓队,一支30多人的腰鼓队,一支20多人农村文艺宣传队,一支20多人的老、中年舞蹈队,一支18人的十音八乐吹奏队,一个15人组成的木偶戏剧团。 “我们平时只要有空,就集中起来唱歌跳舞,宣传党的政策、表扬村中的好人好事、传颂江兜在外华侨事迹,收到了村民们的好评,还专门拍了视屏给海外乡亲看,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车鼓队队长陈金秀满脸笑容地说。 民俗乡音,最能贴近海外游子的心。“乡音是真正的母语,母亲用乡音教孩子牙牙学语,儿时玩伴用乡音嬉戏,小时最盼望就是文武宴、社火等民俗,现在想想都开心啊,民俗乡音是游子与故乡联系的纽带。”身在香港的王子超谈到乡音时神情激动。 江兜村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动员华侨参与家乡建设。江兜村的海外游子们情牵故乡,从教育到生产、从生产到改善生活条件,侨建项目持续不断。近年来,这些海外华侨又捐200多万元建江兜华侨小学教学楼、捐300多万元建江兜华侨中学科学楼,最近,他们又集资400多万元捐建教学大楼。此外,他们还为村民拉电照明、修建村道十余条,安装自来水工程,总花费超千万元,点点滴滴都体现了侨贤们的爱国爱乡情怀。 做足“乡愁”这篇文章 薛希惠 江兜新貌 福清新厝江兜村是著名的侨乡,2600个村民,却有1.4万个旅外华侨。数年来,村干部带领村民做足乡愁文章,不仅建设起美丽宜居的乡村,而且带动村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小乡村变成宜居的家园,也让海外乡亲的根永远留在家里。江兜村的建设对“空心化”的农村具有示范意义。 乡愁本是人文理念,也是一道文化景观。它不仅可留住乡情,凝聚人心,也能借此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基层社会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几年来,江兜村不仅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发掘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工作不仅使乡村靓丽起来,也使乡村变得极富内涵,极富凝聚力,从而获得旅外乡亲的广泛认同。作为回报,这些旅外乡亲建设家园激情高涨,无私捐赠。据江兜村党总支书记王武林说,91岁的新加坡侨领王福顺一个人捐献就超过1000万元。有了乡贤的支持,村里的各项建设变得容易。近几年来,江兜村获得无数荣誉,充分体现了各项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除了做足乡愁文章,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非常关键。初到江兜村采访,就看到村所有干部集中办公,村民有事办事,热情接待,从不耽误。几任村带头人有的被评为省劳模,有的被评为福州市劳模,有的成为人大代表。正是有了这些强有力的带头人,村里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开展。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6-07-29 ]三部门协作扑灭江镜镇一处野火
- [ 2016-07-29 ]美发店设“陷阱”诱惑消费
- [ 2016-07-29 ]网友投诉地产垃圾堵塞下水管道造成房屋进水
- [ 2016-07-27 ]“民生红包” 造福百姓生活
- [ 2016-07-16 ]福清新厝尼姑庵前现弃婴 全身皮肤呈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