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福清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福州日报 | 作者:钱嘉宜 | 时间:2024-12-12

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机组下线,福耀玻璃、京东方等中国质量奖“五朵金花”落地,千亿产业集群相继崛起……近年来,福清社会经济发展成绩亮眼,背后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

今年以来,福清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为全市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目标,通过持续健全“育引用协同、政校企联动、产学研一体”三大机制,全面探索产教融合“福清模式”,推动形成职业教育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双向奔赴、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福清市先后引育全国技术能手17名、“大国工匠”352名,打造出元洪食品、江阴化工新材料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累计为福清八大主导产业培育输送各类产业人才6280名,推动主导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育引用协同

高标准集聚创新人才

福清核电、福耀、冠捷、御冠……2024年,福清“大国工匠”之千名制造工程师培训吸引56家企业参与,培训技术骨干410名。

这培训有何魅力?“机会难得!”参与活动的福建冠捷电子有限公司制造生产部门责任人说,培训采用了多种教学模式,包括线下课堂、现场实操、企业参访、高校研学交流、国重实验室学习、专利技术对接等,让技术骨干更好掌握制造工程师所需的核心技能和专业知识。

“大国工匠”培训活动是福清积极对标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求,持续推动产教融合育才、引才、用才有效贯通衔接的缩影。基于本地的职业学校,福清探索推行“3年中职+2年高职”联合办学模式,推动校际专业共建、师资共享、设施共用,为本地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培养平台支撑;拓展省内外院校优质专业资源,邀请与福清市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度较高的厦门大学、武夷学院、湖北理工学院等高校来融访企拓岗,签署人才就业实训、技能培训等合作协议。

育才为基础,引才拓新路。在“走出去”引才方面,福清大力打造“融聚英才”等系列人才招聘品牌,组织本地重点龙头企业赴外地开展校企交流合作活动。今年以来,福清累计举办“融聚英才·职引未来”等线下招聘会14场,入场企业达到1088家次,达成就业意向约6035人;完善“请进来”引才制度,由政府搭建多元合作平台,走访用人企业34家、征集就业岗位2230个。

政校企联动

高水平服务创新发展

“福清市人社局已5次带领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闽江学院等院校的百余名学生来到企业,为我们培养后备力量提供了很大支持。”福建世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学生进企业是最直接促就业的方式,通过“访企拓岗促就业”,福州新福兴玻璃、正太新材料、福融新材料等企业均顺利解决了招工难题。

聚焦产教融合服务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需要,福清持续创新学校建设、专业设置和课堂教学模式,多路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攀升”、新型产业“向新发力”——

把学校建在工业园里,围绕新材料、食品、电子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共同建设元洪食品、江阴化工、融侨电子信息3个产业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企业急需创新人才。

把专业设在产业链上,采取在职业院校开设委培班(冠名班)、增设对口专业等方式,大力推进“订单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截至目前,福清辖区11所职校新增设对口专业21个,开办特色班14个,累计培养各类产业技术工人1800余人。

把课堂开在生产一线,福清全市共有职教院校学生6000人次走进实训基地,先后多次举办职工“三创”大赛、青年“三创”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累计吸引517支学生、工人团队参赛,努力让产教融合走进生产一线、直接服务企业发展。

产学研一体

高质量释放创新活力

如何做科研?怎样做科研?福清市借助人才工作,探索出一套从学校到园区的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优化“人才驿站”运行模式,建立清单式产学研一体化运转机制,鼓励全市主导产业相关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开出科技创新成果需求清单,再由“人才驿站”对口人员“领单攻关”,推动科研创新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无缝衔接。

“破除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隐形壁垒,切实解决成果转化与企业需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才能打通从基础研究成果到产业化、市场化转移的管道。”福清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通过校企协作、供需对接,福清实现落地转化专利技术成果27项,完成市场交易12宗,在有效助力推动相关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鼓浓了全市产学研用一体化氛围。

福清市还支持高校与企业深度协作,推动高校把研究机构建在企业内,实现面对面问需求、实打实搞研究。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主动参与融入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建设,在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内打造了“福建省—印尼海洋食品联合研发中心”,并与园区内3家食品企业联合创建了3个分中心实验室,今年以来为相关企业累计开发新产品23项。

福清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福清市将积极响应科技强国战略,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高校与企业、科技与人才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产业进步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记者 钱嘉宜)


上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