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清频道> 本网原创> 正文

林星:外人眼中的“文艺医生”同事口中的“宝藏男孩”

fq.fjsen.com  2019-03-21 15:21:36  袁琳敬 来源:东南网福清频道  我来说两句

林星主任在为患者看诊(东南网记者 袁琳敬 摄)

东南网3月18日福清站报道 记者 袁琳敬

“车上有医务人员吗?有人晕倒了,在六号车厢,情况紧急!”2013年夏天,在开往厦门的一趟列车上,一位独行的中年女性乘客突发晕厥、倒地不起。周围乘客立即通知乘务员,并互相紧急寻找医务人员。此时,坐在隔壁车厢的福清市医院内科一区主任林星听到广播后,马上起身跑向6号车厢。他受邀出席学术会议,那天刚好在去往厦门的这趟动车上。

经过量脉搏、翻看瞳孔等基础检查后,林星和一位来自福州某医院的护士一起对这个病人进行紧急抢救,待病人生命征平稳并神志清醒后,遂联系了厦门120急救中心。列车停靠至站台后第一时间陪同将该名女乘客送往医院救治。当时女乘客身上没携带现金,出于医者仁心,林星不仅为她垫付了治疗费用,当了解到她来自台湾后还将其送到五缘湾码头并为她购买了返程的船票。

“救人是出于医生本能,无论谁遇到那种情况,都会不假思索地立即抢救病人,这也是医生这个职业的本分。”林星称,这次经历让他感触很深,当时车上就有很多乘客,但因为没有急救技能,只能束手无策。如果大家都能掌握一些急救知识与技能,那么再遇到这类情况时,就有可能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全民急救互助能力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林星主任在办公室(东南网记者 袁琳敬 摄)

从文学青年到白衣天使,从未后悔过“听父亲的话”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林星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受父辈的影响,他对医生这个职业很是熟悉,既看到了病人的伤痛,更看到了医生的辛苦。

读书的时候林星偏爱文学,在大大小小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诗歌和散文。通过他的笔,描绘出了对这世间万物的爱,这也是他成为医生后依然能够保留赤诚之心的主要原因。对待患者如同家人和朋友般的态度,让他一直以来都广受好评。在他的办公室,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他谈起人生及专业时,于轻描淡写中那一份厚重和睿智,都藏在他博览群书的儒雅气质里,让人如沐春风。

“其实最初想报考文科专业,梦想是成为记者或诗人,后来听父亲的话选择学医,从此治病救人成了我毕生的追求。”林星表示,“从未后悔过”。

1985年,林星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进入福清市医院工作,开始了他迄今为止长达30余年的医学生涯,期间还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风湿免疫科。工作之余他依然坚持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先后在《健康报》《福建卫生报》等报刊发表科普文章100余篇,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与自我康复》《中华风湿病学》等书籍的编写。

在完成繁重的日常工作之余,他还分别担任了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福清市医学会秘书长等职务,并于1998年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后又先后被评为福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福建省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福建省劳动模范、全省卫生系统“医德标兵”等,2009年度和2011年度被评为福建医科大学优秀临床带教教师,他带领的普通内科一区更是被评为“带教先进科室”。

“医院和医术的发展靠得是人才和团队,我们科室有多位十分优秀的医生,他们去伪存真、流沙沉金,他们接触的知识面更多更广,目前只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厚积薄发。”林星一直注重内科的学习氛围建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科室年轻人的成长,作为学科带头人,尽可能的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他常对年轻医生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牢记自己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时刻奉献自己的一颗仁爱之心,给病人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关心。”每个月,科室都会组织年轻医生对新近出现的病例以及病人病情近况开展讲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增强年轻人的业务能力。

林星主任了解住院患者治疗情况(东南网记者 袁琳敬 摄)

低调做事高调“宣传”,只为把疑难杂症和疗法“秀”给业内参考

2018年,76岁的林大爷到福清市医院就诊,林星建议他入院治疗,得知他没带钱、无法缴纳入院费,二话不说拿出500元钱借给了老人。林大爷一家很是感动,林星却表示,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感谢患者及家属对他们工作的认可。

“这样的事情很多,他自己生活简朴,却常为贫困病人代交医药费或借款给急需的病人。”林星的同事说,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皮肌炎(重叠结缔组织病)并发双侧股骨头坏死,长期卧床不起,几年来林星利用休息时间,送医送药到患者家中,从不收取分文钱财;捐助一千多元给二位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捐助一千多元给二位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及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病人作为医疗费……

“家人一开始不理解,现在也都默默支持我(这样做)。只要是和治病救人有关的,都是医生的本职工作。”林星笑着说。

多年前,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到福清市医院就诊,其右肩、右腕关节、左锁骨、双膝关节肿痛已3月有余。经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双膝骨关节炎,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但仍反复发作。4年后该患者子女出现类似病症,后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林星翻阅患者病例时怀疑其有家族病史,仔细对比二人诊断情况和进行HLA-B27(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查后,确定该女性患者所患病症同为强直性脊柱炎,遂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病情好转。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者以青少年居多,一般超过50岁为晚发。而晚发型的脊柱炎因缺乏中轴症状,常被误诊为其他老人骨病,因此,遇到有外周关节症状表象的老年人,一定要进行骶骼关节、腰椎及HLA-B27检查、防止误诊。”林星说。

还有一位43岁的腕管综合征患者也让他印象比较深刻。该患者是一名渔民,反复关节肿痛长达4年之久。三年前初次检查时呈双膝关节肿胀,双侧手指关节、踝关节、足背可见多发通风结石,医生诊断为痛风并对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该患者痛风反复发作,间接出现左侧拇指、中指等麻木疼痛、抓握困难。到福清市医院就诊并进行了全面检查后,最终诊断为左侧腕管综合征。虽经过治疗稍有缓解,但由于患者在患病早期未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已错过最佳治疗期,因此不可避免的反复发作,想要完全治愈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腕管综合征病因众多,痛风反复发作是其中之一。痛风可导致尿酸盐沉积于腕管内韧带、滑膜、肌腱上,造成腕内容积物增多,压迫正中神经,从而引发该病症。因此,对于痛风导致的腕管综合征应进行早期手术治疗、清除腕内痛风结节。”林星十分专业地说道。

这两个较为特殊的病例均被林星整理撰写后发表在《健康报》上,供业内同行参考和学习,以便更多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能够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诸如此类的科普类文章他还发表过很多,也因此成为医院乃至整个行业内的“名人”。

“林星主任是我们公认的‘宝藏男孩’,你想问什么尽管问,他会把他知道的统统告诉你,和他聊天你会觉得非常自在并且收获满满。”林主任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

林星与患者电话沟通病情(东南网记者 袁琳敬 摄)

心系患者加班“开小灶”,用仁心和医德诠释医者大爱

医生的工作就是与疾病和时间赛跑。作为一名内科医生,要赢得病人的认可,必须做到视病人如亲人,用爱心和耐心服务好每一位患者;必须用敬畏生命的精神,争分夺秒抢救患者,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病痛。

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还没有得到大范围普及,为了做好病人随访、提升服务质量,林星在废旧挂历背面自制了用于统计病人信息的表格,内容包含了就诊时间、诊断结果和联系方式等,定期对他们进行电话随访和跟踪治疗。现在,这些泛黄的纸张还完整保存在林星的办公室里,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可循。

在通讯极其发达的现代,林星与时俱进,不仅开设了公众号,还建立了两个分别汇聚百余慢性病患者的“病友群”,主要面向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病患者,例如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对于病友提出的较为普遍的问题,通常是以公众号文章的形式进行‘科普’,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则通过私聊等有针对性地回答。这样既节省医生、护士和病人的时间,也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更能有的放矢的帮助病人。”林星说。

目前风湿病专科门诊每周仅开设5次,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所以林星和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患者“开小灶”,且仅在病友群里通知,不需要预约取号,给患者带来了极大便利。

“部分慢性病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抵触心理,加入病友群后,他们会发现很多和自己类似的病人,心理上的负担就会减轻很多,增强治疗的信心。同时,患者之间互相分享成功的治疗经验和感受也有助于他们战胜疾病。”林星告诉记者。

大爱无形。林星之于患者,用这段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 责任编辑:陈瑜辉     标签:福清 医院 医生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