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下街道溪头村曾是全省最穷的乡村之一。2016年,位于溪头的洪宽工业村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就达278亿元,占福清工业总产值的22.2%。如今的溪头村已成为“海西第一村”“公园里的百亿工业村”和全省最宜居最美丽的乡村之一,被外国驻港领事集体评为“最具海外影响力的中国乡村”。
溪头村的变迁,折射出我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过去贫困落后的福清农村,已蜕变为产业旺经济强、乡风好人文美、生态美环境优的美好新家园。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龙田镇东华村4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是个十年九旱、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短缺的荒凉小渔村,“穷山恶水鸟不栖,有女不嫁东华男”是村民曾经的记忆。
为了生活,不少村民只能从港头等镇购买水产品,再运到福州、长乐等地贩卖。大家肩挑手提,走街串巷叫卖,东华村也被人们称为“摊贩村”。由于没有保鲜设备,当天卖不掉的水产品只好倒掉。
1986年,村民何殿官、何国清等人租用了一家废弃的碾米厂建了一个冷冻厂,随后又联合村里6个股东办起了东华村第一家水产品加工企业龙威水产。从单纯小买卖发展到了水产品加工产业,东华村人实现了新跨越,从此踏上了由“摊贩村”向“水产王国”的转变历程。
在龙威水产的带动下,东威、谊华、朝辉、华盛、龙华等多家水产加工企业在东华村落地生根。从2008年起,福清本地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东华村人看准机遇与养殖户合作,通过提供资金和专业技术人才,建起养殖基地,促使该村水产加工企业日益发展壮大。如今,在龙田镇建起的全国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中,90%以上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是东华村民创办的,年产值上亿元的有六七家,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国家。
围绕水产品加工产业,东华人又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市场,延伸产业链,如与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发展养殖基地,投资参股远洋捕捞等。现在每天平均有3吨水产加工品从东华村人创办的近10家水产加工企业配送到全国各地,其中南美白对虾占据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村民人均收入突破10000美元。“万元户是困难户,百万元户刚起步,千万元户才算富”成为该村的真实写照。
在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中,我市依托山、海、侨资源优势,实施产业带动,聚焦精准扶贫,凝聚发展合力,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使农村经济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兴旺发达的富民产业。2017年,我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81.3亿元,比增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49元,比增10.5%。
乡风文明新风吹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招损、谦受益”……沿着新厝镇江兜村道幸福路,你可以看见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着格言警句,一户一家训,处处见新风。新厝镇江兜村王先雕老人在过70岁生日时,还将家里准备办酒席的钱省下来,捐给村里用于建设公园。
港头镇草柄村过去曾是一个“后进村”,如今自设“团圆节”,每年表彰“好村民”,评选“好儿女”“好媳妇”,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从2000年至今,村民为草柄村公益事业捐款总金额超过2000万元。全村多年“零上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全村涌现出道德模范60多人次,有的还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道德楷模,昔日的“后进村”已成为福州市文明村、福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据统计,目前,我市438个行政村均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并成立红白理事会和移风易俗文明劝导队,“一约一会一队”已覆盖全市。2017年以来,共培育新厝镇、高山镇、江兜村、首溪村和前王村等5个福州市级移风易俗示范镇村,培育福清市级移风易俗示范镇街5个、示范村27个。2017年,福清企业家累计捐赠慈善资金8700多万元,其中,通过简办婚丧喜庆活动节省下来的经费就达700多万元。
生态宜居环境优美
走进石竹街道洋梓村,连绵起伏的卧虎山、石竹山环绕村庄,蜿蜒清澈的太城溪穿村而过,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达农家院落,气派洋楼整齐划一、设计美观,家家户户门前花草点缀,绿树遮蔽,一派美丽新农村景象。过去,洋梓村曾因地处偏僻被戏称为“遗忘的角落”,现在,该村成为环境宜人、生活富足、乡风淳朴的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点。
垃圾乱堆、蚊蝇乱飞、污水乱排、房屋乱建……这些昔日“脏乱差”的农村“老大难”问题,如今正在日渐消失。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把“要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思路贯穿其中,着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2014年以来,全市217个行政村已实施了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工程。今年,我市又将投入2.2亿元建设75个美丽乡村,计划到2020年,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