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清频道> 社会民生> 正文

明朝古音乐《魏氏乐谱》中歌词读音与当时语言环境

fq.fjsen.com  2016-03-17 09:07:07  魏若群 来源:福清侨乡报  我来说两句

其次,根据《唐通事会所日録》宝永六年(1709)十二月二日、长崎奉行(地方最高长官)受邀参观在唐人馆广场的歌舞表演,歌曲演唱是南京话(当时官话),舞蹈是闽南风(当时称之漳州)。其原文:“御広間之内にて唐楽にて南京歌をうたわせ御聞被成候、夫より漳州をとり踊せご覧被遊候”。(日本当时官方任命的翻译官称为“通事”,通事的文化素质非常高,除了熟悉古典四书五经、史书、天文地理等,还要精通两国语言,其职责除了翻译、收集海外信息之外,还授予参与管理海外来的商人部分权限)。可见当时南京话是作为中国官方语言而通行。

魏皓在日本土长土生(1728-1774),与传播者一世祖魏之琰(1617-1689)相隔四代(39年),从未谋面,对福清情况毫无知情,说是以福清方言标注似乎有点牵强,尽管海外华人在家里沟通都会以本地方言交流习惯,但在日本的魏之琰家族从第二代开始是越南王侯之女所生,福清方言就开始淡化,纯正福清话已经不可能,再者第二代与长乐籍翻译官刘氏第二代结亲,也会受到福州话影响,福清方言进一步淡化。作为受过高等教育(国学生)的魏之琰又是活跃在日本、越南的国际大商人,对子女教育采取“官话”,是在情理之中。再者自从17世纪隐元禅师住持南京寺之后,长崎三大寺院都是隐元黄檗派系禅僧,规定弘法传播要用南京官话。作为广泛传播教科书《魏氏乐谱》自然是需要官方的“南京话”语言,只能说明福清方言中保留较多的古音古调。同时说明以前华人社会之间交流多以南京官话为主。

语言是日常生活、经济来往频繁的华人社会中重要的使用工具,在华人社会的语言统一过程中,信仰认同起了重要作用。当时侨居在长崎的华侨信仰基本都是海上保护神妈祖信仰;生意上奉行忠、义、信融为一体的关帝信仰;对社会、生活不尽人意的无奈,以及对自然规律变化中病老生死的恐惧心里,从佛教的善恶因果、轮回信仰得到慰籍。当时的华人在思想价值观认同过程,拥有共同的信仰的基础,有了共同话题,一些宗教仪式活动加深了人们的友好交往,寺院成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的家园,友善的对话、交流,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自然就促进了语言的使用率。

17世纪在长崎经商的唐人,按出生地的语言、习俗建造属于自己的寺院,以祈求平安,把乡愁与内心不安寄托在佛教信仰,使精神有了归宿。当时在长崎有三大群体,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出身的(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建造的兴福寺,俗称南京寺。以福州府(福州、福清、长乐、连江)兴建崇福寺,俗称福州寺。闽南人(漳州、泉州、厦门)兴建的福济寺,俗称漳州寺。根据厦门大学的林关潮教授从佛教的法系传承考证,自从1654年福清籍隐元禅师入住住持兴福寺(南京寺)之后,三大寺院历代住持都是隐元黄檗派系禅僧,在华侨社会思想文化的认同,通过佛教的传播弘扬而统合,在这过程中对语言的统一起了推动作用。

语言是人类的沟通交流工具之一,学术理论追求完美、完整,是责任、是义务、是使命,而普通老百姓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可能做到准确,尽管发音不是很完美,能使人正常沟通交流,正常生活、工作,就能达到语言的使用功能。没有官方统一“标准”的福清方言作为时代相传的“语言化石”、古文化遗产,希望能得到更好保存与传承,不要在社会发展“效率化”中消失。至少在学习古汉语圈国家的日语、韩语、越语中从中寻找类似语素,方便记忆单词的功效,增加学习的乐趣与信心,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 责任编辑:周丽芬     标签:福清 社会 方言 音乐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