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新厝镇东楼村后的小山,旧称棉亭山。半山一处斜倚的岩石上有一组摩岩题刻,其中有“第一山”三字,民间流传为朱熹过此时题写的,有人还把它写进名胜介绍文字,言“宋朱熹过棉亭岭,书‘第一山’三字。”其实“第一山”这三个字非朱熹所书,作者是名列“宋四大书家”苏、黄、米、蔡之一的米芾。
米芾(1051-1107),祖籍安徽无为,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米芾书法在宋四家中,位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若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领袖的影响,仅就书法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和》一书中评论道:“本朝书,米元章、蔡君谟为冠……余子莫及。”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苏东坡也说:“米书超逸入神。”
米芾的“第一山”题字,最初题于江苏盱眙县南山上。宋绍圣四年(1097)米芾到江苏涟水县出任知县,乘官船从洛阳南下,经过洪泽湖畔淮河边的盱眙时,但见平畴之上有九峰相连的南山,叹为奇观,便舍舟登山。山虽不高,但林壑翠美,于是诗兴大发,吟唱《第一山怀古》云:“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陪同游览的僧人早知米芾书名,乘机奉上纸笔。米芾游兴正浓,便泼墨挥亳用灵动飘逸的笔势把这首诗写下。事后,寺僧把此诗镌刻于石碑,还特别把“第一山”三字放大,也刻在碑上。这一雅事,有《盱眙县志》和文人笔记详细记述为证。
此后,许多地方纷纷摹刻。最早的是建有诗仙李白墓的安徽芜湖青山,所以也有人说青山是米芾指的第一山。其实全国各地摹刻米芾“第一山”的地方很多,如江西庐山、湖北武当山、四川峨眉山、山东泰山、河南嵩山、陕西终南山、浙江杭州吴山、江苏南通狼山、四川富顺钟秀山等数十处。故有“米芾第一山,天下万万千”之说。但这林林总总的摹刻,都只摹刻“第一山”三字并将其放大,而没有摹刻米诗全文,所以题款“米芾书”三字多与正文不协调。在福建,摹刻有“第一山”的除了福清棉亭山之外,还有泉州清源山、福州道山(即乌山)等多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刻于福州道山的宋摹“第一山”还是现在竖立于江苏盱眙第一山公园“第一山”石碑的原本。原来最早镌刻于南山的米芾“第一山”及诗文的石碑明朝时已毁失。现在的碑刻为清代乾隆皇帝亲命盱眙县令按照福州道山的“第一山”碑摹写翻刻。据核对古代资料翻刻的石碑与原碑至少有两处不同:一是原碑“第一山”三字字径仅六七寸,现碑是经过放大的,尺寸大小不一,均大于原刻。如福清棉亭山刻字最大字宽近二尺高逾三尺。二是原碑“第一山”三字旁边附有《第一山怀古》诗刻,现在却都没有了。这不能不说是不可挽回的遗憾。
至于棉亭第一山题刻是何人所刻,刻于何时,为何而刻,目前都还未能查到文字记载。但从全国各地“第一山”刻石多摹于明朝晚期,以及“第一山”题刻前有“明隆庆”字样,可以推断可能也是刻于晚明。隆庆在位时间为公元1567至1572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了。据当地老农讲,棉亭、东楼一带有连绵山峰十三座,刻有“第一山”的山峰乃从海边数起第一座,故以古人在此刻石。
在“第一山”题刻同一块岩石上还有“观澜·至元乙酉春”和“绵亭”等二处题刻。至元乙酉是元世祖二十二年(1285),题刻者佚名。想是作者(或摹刻者)在此观看兴化湾江阴西港潮起浪静,故题。“绵亭”二字题款己漫漶不清,但从字体辨识,才真正是朱熹所题。据《福清县志》卷之五“学校志·书院”载“……(朱熹)庆元四年,韩侂胄严伪学之禁,复寓灵石寺,题有‘苍霞亭’三字。凡所过地方,各有墨迹,若光贤里‘绵亭碑’……”又该志卷之二“地舆志·岭”载:“绵亭岭,在安香里,宋朱晦翁大书‘绵亭’二字。”志书所云“绵亭碑”当为此题刻。在一个并不繁华的地方一座并不一起眼的小山同一块岩石上刻有宋、元、明三代题刻,其中至少有两位是历史名人,不能不说也是旷世佳话,加上山下迄今还有三口宋明古井,足见棉亭和棉亭岭在贯通福建南北古代驿道上的地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