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福清一都镇王坑村的地瓜干远销海内外,靠着“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村民一年最多可增收6万元,让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可以足不出户,增加收入。
福清王坑村制作地瓜干历史悠久,由于该村地势高,降水少,农业难以发展,当地人便靠山吃山,种起了地瓜,王坑村的气候条件适合地瓜生长,村里地瓜的产量自然就大,当地人便把吃不完的地瓜制成风干片方便储存。
晒好的地瓜干色泽红润,比市场上普通地瓜干要厚的多,可以做汤、煮粥或用笼屉蒸煮后食用,吃上一口,地瓜的清甜香气便在口中弥漫,受到了许多饕客的喜爱,也正是因为如此,王坑地瓜干开始热销。王坑村村支书林秀芳说,刚开始是附近的村民来购买,渐渐地其他地方的人也听说了王坑地瓜干的好味道,纷纷前来购买。
地瓜干的需求在增长,产量也在增长,而零零散散的销售自然也成了问题,散户销售带来了恶性竞争,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收益。于是,林秀芳在2012年12月11日带头成立了福清市融祥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种植优质红薯,并对加工后的红薯进行统一包装、销售,还专门注册了“一都王坑地瓜干”品牌,每公斤的最高售价为40元左右,合作社的成员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160人。
“过去,留守村民主要种植传统红薯,这种品种产量低、品质差,每公斤地瓜干只能卖五六元,”林秀芳告诉记者,“传统的红薯加工晾晒,如遇持续阴雨天气,村民就会损失惨重。”
为了彻底改变村民生产、加工红薯受品种、天气等条件制约的局面,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成立后,王坑村先期投入20多万元引进种植了50多亩岩薯2号、新枝花、南普陀等优质红薯品种,通过示范种植,提高了红薯产量,辐射、带动了全村500多名村民种植优质红薯品种。合作社还投入20多万元修建红薯加工厂,并购置烘干设备,无偿为村民烘干红薯片。
2013年,王坑村注册了“一都王坑地瓜干”品牌,从此村民有了自己的品牌,林秀芳说,“合作社现在每年可生产30吨地瓜干,每公斤售价为30元到40元,由于我们合作社产的红薯经过去皮、切片、蒸熟、晒干等工序,做出来的地瓜干口感很好,所以销量不成问题,社员们一年少的可增收1万多元,多的可增收6万元。”
据林秀芳介绍,合作社还通过建设红薯种植示范基地、引进优质红薯新品种和新技术、帮助周边村民调运苗等手段,培训、带领农民科学致富。
2013年,该村通过合作社成立了残疾人就业基地,吸纳了100多名残疾人工作。林秀芳说,“近几年,合作社红薯种植面积达500亩,需要大量劳动力,请村里的一些残疾人来上班,让他们做些削皮、切片、包装等轻松的活,增加他们的收入,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