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林超仔细处理标本。记者 原浩 摄
一身标志性灰褐色背羽,栖息在树干分支上,凑近看,它也不躲避,双目狠厉有神——这是一只很特别的苍鹰。
近日,在福清江镜镇蓝色经济产业园,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标本委员会副秘书长、“80后”标本制作师林超在记者面前拉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门内上千种姿态各异的动物标本一览无余。没有清脆鸟鸣、高亢虎啸,这里像是平行时空缔造出的另一个动物世界,安静地诠释“重生”的力量。
让动物标本“活起来”
三四米高的长颈鹿占据视觉高地,体型硕大无比的非洲象露出尖锐獠牙,埋伏姿态的金钱豹伺机而动……各大动物园中得隔着玻璃才能看到的野生动物,如今近在咫尺,活灵活现。
“好的标本作品要还原真实,捕捉动物在自然界生存中应有的样貌。”在林超看来,如果观众乍一眼看信以为真,甚至还被吓退一步,这本身就是对标本最大的褒奖。
穿过廊道,4个工作车间两两相对,10多名标本师分工有序,从皮张处理、姿态设计、假体雕塑,到缝皮、皮毛修复、标本组装等标本制作全流程都清晰可见。
走进其中一间车间,林超拉出一张板凳,很快进入状态。
做标本是个精细的活,要求飞鸟走兽纤毫毕现。在制作苍鹰标本时,林超光梳理它的背羽就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整体完成耗时半年。
林超从2001年开始制作标本,不过他接触标本的时间更早。“我从小在福建省标本公司大院里长大,受父亲影响,特别喜欢野生动物,标本制作能让部分动物重获新生。”
在林超印象中,父亲总是让他先从剥皮做起,但刚入行的他十分不理解,甚至很抗拒。后来,林超慢慢地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剥皮过程中,能切身感受动物的姿态与肌肉走向,更能把握整体形态与结构,从而延续动物的第二次生命。”
每一个标本都独一无二
在中国,所有用于制作标本的动物来源都必须是合法的,包括动物园里自然或因病死亡的动物,野生动物救助工作站或是各地林业局等相关政府部门获得的野生动物尸体。这些年,国内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标本源随之减少。
“像这只高鼻羚羊,是世界上唯一羊角能入药的物种,在中国已经功能性灭绝了。”前几年,林超团队应国内博物馆要求,专门从国外合法渠道寻找。“标本馆内的这一只就是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现在在标本界已难得一见。”林超说。
由于来源不同,许多制作标本的动物出现在标本师面前的时候并不完整。有些动物生前受过伤,送过来时有伤口、肢体残缺,这时候就考验标本师的功底了。
夏日的阳光照进制作车间,给探头探脑的灵猫镀上了一层柔软的金黄。上午11点左右,当天修补工作接近尾声,年轻的标本师还在用镊子夹起一小撮毛发,耐心地填补在灵猫耳部位置。
“动物缺毛、缺尾翼,要想还原,标本师就得精准地找到色泽、长短、软硬相仿的毛,再填补到相应部位。”林超说,碰上残缺较为严重的,还要发挥标本师的创造力。在标本师的“妙手回春”下,小动物补上了缺口。
“野生动物都有独一无二的一生,它们身上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可被挖掘。”林超表示,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生老病死,用死亡动物的皮张赋予新生的动物标本,是动物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保护等研究的重要依据。“标本在生物研究、教育科普方面发挥的作用难以替代。”
福州标本师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动物标本制作环节多、周期长,还十分看个人领悟力,堪称一门技艺。如今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还有多少?
“初步统计下来,全国范围内包括爱好者,仅两三千人从事标本制作行业。”林超告诉记者,动物标本制作起源于欧洲,距今大约300年,中国的标本制作历史更短,只有100多年。“这100多年来,标本师一直都是小众冷门职业。”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虽然标本行业从业者寥寥,但福州走出去的标本师人数仍能占据业内半壁江山。
“标本界有两大流派,即‘南唐北刘’,其中的‘南唐’,便是发源于福州的唐家,唐家的动物标本制作技艺已相传几代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的标本师基本师承于唐家技艺。”林超介绍。
标本制作的背后没有独立的专业做支撑,人才培养更多的是依托生物系、美术系两大学科的沃土。从新手入门,到成为一名成熟的标本师,至少需要3年~5年时间。
“标本制作成就感强,真心喜欢的年轻人是非常执着的。”林超说,这个行业的人才,既要有手艺、有头脑,还要有情怀,对生命有敬畏之心。(记者 蓝瑜萍)
上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