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清频道 > 部门风采 > 正文

激活“清廉地标” 福清让廉洁文化“活”起来

2025-11-13 16:44:07 作者:俞雅萍 祁新华 来源:东南网福清频道  责任编辑:俞雅萍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福清11月13日讯(记者 俞雅萍 通讯员 祁新华)一拂路、柴坊顶、向高街……在福清,这些寻常地名背后,蕴藏着这座城市绵延千年的清廉密码。近年来,福清市着力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人物与廉洁故事,让沉淀在街巷中的清风正气,成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生动教材。

一拂路:一把尘拂 千年清风

“一拂先生”郑侠的清廉故事,在福清家喻户晓。据《福清市志》记载,北宋福清籍官员郑侠,一生秉持“粗茶淡饭,不染尘埃”的操守。他离任返乡时,行囊中仅有文房四宝与一把用以拂去尘埃的尘拂。百姓感念其清正廉洁,遂将他居住过的街道命名为“一拂路”。千年之后,一拂路上车水马龙,繁华依旧,而郑侠“两袖清风”的为官准则与“涤荡心尘”的高尚品格,仍在这片土地回响。

柴坊顶:一座木坊 风骨长存

在福清的古老街巷中,“柴坊顶”三个字承载着明代清官夏裕的凛然风骨。夏裕曾任河南道监察御史,为官清廉,政声卓著。朝廷曾下诏为其立坊旌表,但他因家贫,无力建造石坊,仅以木材搭起一座简朴的柴坊。清末,柴坊虽已倾颓,但“柴坊顶”的巷名却流传至今。夏裕“风节凛然,不慕奢华”的故事,已化作地名中的文化基因,滋养着后世。木坊虽朽,德风长存,这条古巷至今仍在无声地诉说着“宁守清贫,不负民心”的赤诚情怀。

向高街:一代名相 德政爱民

向高街,铭记着明代首辅叶向高“宁忤圣意,不弃苍生”的铮铮风骨。叶向高是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重臣,两度出任内阁首辅。任首辅期间,他力主“以民为本”。万历年间,全国灾荒频发,他冒死上奏《请赈荒揭》,劝阻万历帝赐福王四百万亩庄田之举,以缓解民困。告老还乡时,万历帝赐银千两,叶向高未置私产,而是将银两尽数用于修建“赐金桥”,便利乡民出行。据《叶向高传稿》记载,他任首辅十二年间“未尝受人一钱,未向六部请办一件私事”,时人赞其“休休大度,秉公无私”。在明末朝廷贪污之风盛行的背景下,他始终秉持“唯恬淡可以立身,唯忠信不欺可以事君处友”的家训,成为士大夫风骨的典范。

这些“沉睡”的文化资源,如今被福清市系统性地激活。近年来,福清市通过构建以“廉政教育中心”为核心,以各名人纪念馆、主题公园为支点的“阵地群”,将散落在城市各处的“清廉地标”串联成线、汇聚成面,形成了一个集教育、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廉洁文化“阵地群”。

在此基础上,福清市针对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精准的主题活动,推动廉洁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互动”,从“历史记忆”融入“日常生活”,真正让廉洁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从地名故事到文化地标,从历史记忆到时代新风,这些深植于城市肌理的廉政智慧,正通过持续的文化挖掘与传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为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专题推荐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