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内培外引”构建校地合作“强磁场” 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2025-10-21 17:01:34 来源:东南网福清频道 责任编辑:俞雅萍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福清10月21日报道(本网记者 俞雅萍)一场签约,六大领域,二十个项目……10月17日,福清市与闽江学院签署的一纸战略合作协议,为这座滨海强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智力动能”。近年来,福清市精心布局“校地合作”大棋局,通过“内培外引”双轮驱动,正构建起一个“内外联动、双向赋能”的“大学+”合作矩阵,将高校的智力、人才优势与地方的产业、政策优势紧密结合,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城市发展探索出一条协同创新的崭新路径。 打造“家门口”的人才与科创摇篮 产业是人才成长的土壤,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动力。福清市校地合作的坚实基础,源于对辖区内高校资源的深度挖掘与高效利用。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本地重要的人才与科研基地,已与地方产业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 在福清电子信息产业园,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正结出硕果。该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京东方、福耀玻璃等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和现代产业学院,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企业实践项目。“我们和高校合作的现代产业学院,就像是我们的‘人才预备役’基地”园区一家企业负责人坦言,“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熟悉了我们的生产线和技术标准,这种‘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的模式,为我们解决了高端技能人才短缺的大问题。”这一模式为福清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供了稳定、高效的本土人才供应链。 而在元洪国际食品园区,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则成为福清“现代农业”与“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助推器。学院与园区企业共建“御冠班”,推行“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将课堂设在生产一线,为食品产业链输送了大量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不仅有力支撑了福清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更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形成了“产教融合、兴农强市”的良性循环。 深耕本土,不仅需要高校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更需要政府层面的“精心护航”。为此,福清市打出了一套引才、留才、用才的政策“组合拳”:以“1+1+N”政策为总纲,以“安居工程”和“圆梦福清”工程解决后顾之忧,以“人才创新奖”激发创造活力,以“项目+人才”模式实现精准对接。这一系列举措,共同构筑了一个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的强大“磁场”,为本土人才的成长与回流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强力推动人才与产业实现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牵手高端智库 抢占发展“智高点” 在夯实本土基础的同时,福清市将合作视野拓展至更广阔的范围,实现了战略层面的跃升。与闽江学院的战略合作,正是福清校地合作从解决具体问题的“点状”支持,迈向服务城市整体发展的“面状”赋能的缩影之一。 本次合作系统性地规划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数字转型、人才引育、乡村振兴及文体旅六大领域,并细化形成20项具体项目。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人才为本”的模式,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真正转化为推动福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这种模式下,福清的龙头企业纷纷“走出去”,与顶尖高校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福耀玻璃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研发中心,联合攻关智能玻璃等前沿技术;福建御冠食品有限公司携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等多个科研院所,建设“全球道地肠研究院”,与江南大学合作成立了“御冠食品——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旨在为食品相关产业链提供技术标准与创新动力。此外,福清市还与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合作,系统挖掘侨乡文化资源,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学术支撑,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从“内培”的共生共荣,到“外引”的强强联合,从技术攻坚到文化挖掘,福清市通过与不同层级、不同领域顶尖高校的精准对接,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外部智力支持网络,正推动福清实现从“智力输血”到“创新造血”的深刻转型。 随着“大学+”合作矩阵日益完善,一个强大的智力“强磁场”正在福清形成,必将为这座城市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相关阅读:
- [10-20] 福清新增582个路侧收费停车泊位 10月20日起分批启用
- [10-14] 福清市医院获评国家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规范哨点医院”
- [10-12] 福州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福清分会场活动圆满落幕
- [09-30] “暖心窗”提速又增效——福清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进行时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