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裔学生来融开展“侨青故乡行”活动
2024-10-08 17:09:50 来源:福清统战 责任编辑:游蓉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福清9月20日讯 9月17日,马来西亚曼绒南华独立中学一行29人(老师4名,学生25名,其中福清裔学生17名)应姊妹校福清市元洪中学邀请来融开展“侨青故乡行”新生代侨胞回乡系列活动。师生一行先后来到南岭镇食菜厝、大姆山草原、侨乡博物馆、元洪中学等地参观交流。 当天恰逢中秋佳节,在南岭镇大姆山草原上参观时,一名学生有感而发,诵读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当天晚上,明月当空,几名马来西亚学生睹物思人,即兴朗诵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现场师生纷纷鼓掌叫好,令人惊叹南华独中华文教学水平之高,学生文学知识储备之丰富,不逊于国内学生。 据了解,所谓独立中学,大多是由马来西亚的福建和广东华侨华人自筹经费创办的私立中学,独立中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汉语为教学媒介语言。因此许多独中毕业的学生到中国高校留学后,基本无需汉语培训,即可进行院校专业课的学习。目前,马来西亚共有63所独立中学,马来西亚曼绒南华独中便是其中之一。目前,该校共有学生333名,教师30多名,占地十余亩,开设五大领域十八门课程,是一所具备特色、尊重关怀、全能发展、设备先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民办学校。2015年,南华独中荣获了马来西亚教育部私立学校组颁发的“五星级卓越学校奖”。2022年,学校获“南洋卓越教育奖——杰出教育机构奖”,学校董事长颜登逸(福州裔)荣获“年度教育业者奖”。 马来西亚师生在参观了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福清侨乡博物馆时不禁感叹,此次活动不仅深入了解福清的侨乡历史文化根脉,还看到了熟悉的马来西亚“福清洋”家乡元素,回国后将把自己的所见所得所想分享给亲朋好友,进一步增进新生代侨胞对家乡的情感联系。 据了解,100多年前,一批福清人来到马来西亚霹雳州曼绒市的实兆远和甘文阁(又称“福清洋”)这片土地开垦生活,也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福清的传统文化带到此地。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马来西亚融籍乡亲约1.5万左右,其中大部分约1万人居住在“福清洋”,少部分约2千人居住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其余散居马来西亚各地。每逢中国重大的节日,“福清洋”的村民都会举行大型的庆典活动,各式各样的福清传统美食端上了餐桌,大家说着福清话,吃着福清菜,鼓乐喧天,热闹非凡。这里的光饼保留着传统福清光饼的制法和风味。而福清话至今能够在马来西亚“福清洋”很好的保留下来,与老一代华侨的教育离不开关系。一部分福清洋的居民从小接受英文教育,或许他们的中文讲得并不流利,但是他们一定会说着一口地道的福清话。虽他们身在异国他乡,却承载着在“福清洋”土生土长的几代福清人对于家乡的热爱。 当晚,在元洪中学举办的两校中秋节联欢晚会上,24名马来西亚曼绒南华独中学生不仅动作整齐划一,而且气势磅礴地表演了原创节目“24节令鼓”,表演还融入了武术和舞蹈的动作,更是让在场的人都眼前一亮。“24节令鼓”是一种团队精神要求极高的艺术表演。在长期训练过程中,队员被训练得自律与独立,再与其他队员以相互配合的默契,呈现出一致的动作,才能展现出节令鼓的艺术风格。 据了解,在1988年的某天,马来西亚新山的柔佛古庙响起了世界上第一声“24节令鼓”的鼓声,世界第一支“24节令鼓”队正式成立了。“24节令鼓”根据中国传统的24节气改编,表演充满中华色彩,其中或融入农夫春天耕种的动作,或融入秋天收割的动作,或融入马来西亚本地土著舞蹈的动作,队形变化繁复,节奏快慢有致。最为奇特的是,“24节令鼓”是没有固定鼓谱的,全由鼓手发挥想象力创作,所以一直处于不断更新创作的状态。“24节令鼓”因其气势磅礴、鼓舞人心深受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喜爱。目前,马来西亚大约有200多支“24节令鼓”队,超过2万名鼓手,鼓手多为年轻人。2009年,大马文化部宣布“24节令鼓”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令鼓”也成为马来西亚仅有的两个由华族创作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据悉,“侨青故乡行”活动旨在鼓励更多的海外融籍社团、华文学校和侨胞们常来福清,以增进新生代侨胞对家乡的情感联系,并推动海外华文学校与福清市相关学校之间的结对交流与合作,建立并巩固友好关系,为未来的合作与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
相关阅读:
- [09-19] 福清石竹山国庆将增网红打卡地 防火瞭望台可休憩可观景
- [09-19] 现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叶仁佑前往音西、阳下、龙山街道
- [09-19] 国网福清市供电公司:低电压治理显成效
- [09-19] 国网福清市供电公司:无人机“智巡” 保供电给力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