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由市文体局、文化馆联合主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石竹中心小学举行。该活动旨在让中小学生近距离了解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此次活动由非遗传承人林松生教学生表演提线木偶。不少学生惊叹提线木偶的精湛技艺。不久前,由市文体局、教育局主办的“周礼·佾舞”在校师资特训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城区42名教师参训。城关小学一名老师说,这样的活动十分有意义,对福清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上只是福清市近年来开展“非遗进校园”的两个场景。
据了解,福清市将以此为契机,全面启动“非遗进校园”活动,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届时,舞龙舞狮、陆地行舟、大头娃娃、渔翁戏蚌、闽剧、宗鹤拳、提线木偶、评话、海族舞、九鲤灯舞、五瑞兽等15项省、福州市、福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福清市作为全国着名侨乡,历史悠久。唐圣历二年(699年)置县,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福清人民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代表。在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民间习俗,传统音乐及舞蹈,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祭祀信仰,文体技艺等方面,都蕴含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
福清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遵照国务院的要求,对全县民间文艺进行初步的搜集、整理,最显着的成绩就是民间文学三集成。2003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福清市有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一定成果,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有4个,列入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有33个。其中,石竹山梦文化、宗鹤拳、新厝伡鼓舞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源自福清南少林的咏春拳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石竹山梦文化、宗鹤拳也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外,福清市还先后命名了一批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传承基地。此外,福清市宗鹤拳传习所被列为福州市首批非遗示范基地。
二
近年来,福清市在非遗传承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南少林武术、宗鹤拳表演入校园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实验小学、滨江小学、城关小学等学校每年都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以适应各中小学素质教育需求,积极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市文体局分管非遗工作的副局长林国祥说,青少年是福清市非遗传承创新的生力军,从学校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表示,“非遗进校园”活动可以让师生感受传统文化底蕴,激发大家学习文化的热情,进而传承文化遗产。
在非遗传播上,政府和民间都一大批机构和个人为此而努力。石竹山梦文化是福清最重要的非遗。从2012年到2014年,福清市先后举办了四届“石竹山梦文化节”。该文化节系统、全面地向世人展示了石竹山梦文化的独特内涵。尤其是第四届梦文化节,参加人数达万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群众参与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梦文化盛会,体现了两岸民众文化同宗、血脉同源的骨肉亲情。
宗鹤拳为镜洋镇西边村茶山人方世培所创。近年来,宗鹤拳第五代传人方长灿、方长玉开馆授徒,积极推广普及宗鹤拳进校园,并连续3年率团赴台湾开展拳艺交流等,使宗鹤拳成为省、福州市和福清市对台交流的一面文化品牌。如今,宗鹤拳协会已有方世培故居、元洪青少年宫宗鹤拳传习所,玉屏小学、滨江小学、西园小学等5处固定拳术传习场所,宗鹤拳学习者已达数千人。
成立于2004年的福清南少林武术研究会,以及源自福清南少林的咏春拳传人,近年来在传承福清传统武术文化方面不懈探索。福清南少林武术研究会挖掘了大量南少林武术拳谱及珍贵学术资料,出版了《玉融武韵少林风》专着,在福州市举行了大型南少林武术文化展,在福清市17个学校开展了“南少林武术进校园”活动,还经常参加海内外武术比赛,获得多项荣誉。去年跻身国家级非遗的咏春拳,相传由福清南少林朱红梅(即五枚师太)创于明末清初。如今,咏春拳第八代传承人、龙山街道柏渡村人郑祖杰为传播咏春拳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但成为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中李小龙扮演者陈国坤的替身,不久前还被省文化厅推荐,为中央军委办公厅警卫局与武警特种警察学院“猎鹰突击队”教授咏春拳,引起很大反响。
福清市自2000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五届“民间民俗文化节”,集中展示了剪纸、编蒲粽、编竹篮、根雕、地瓜烧制作、光饼制作、糊纸、蛋雕、微雕、茶艺、舞龙舞狮、伡鼓舞、海族舞、五瑞兽、板凳龙、走灯牌等传统绝活及文图资料,让广大市民分享到一道道异彩纷呈的文艺大餐。此外,福清市还连续举办了“文化惠民·每周一戏”展演活动,先后为闽剧爱好者献演了近50场闽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此外,福清市出版、刊印了多种与非遗有关的专着、画册。其中,市文体局刊印了《福清市非物质遗产名录集萃》,林秋明出版了《福清俗语》、《闽都俗语童谣》等,施恭文出版了《福清民谣故事集》,郑敬平出版了《石竹山神话》、《六十六个梦》、《接春》,陈则东、郑卫建出版了《福清方言词典》、《福清方言熟语》。去年,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启动了“文化福清”丛书的编撰工作。其中,严家梅编着的《美食福清》、林秋明编着的《非遗福清》即将出版。前者介绍了福清光饼、海蛎饼、鱼丸、扁肉、番薯丸、豆签、江阴豆腐焖、南岭牛仔肉等福清传统美食及其制作技艺。后者介绍了民间信仰、杂技与竞技、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间音乐、民间曲艺、民间戏曲、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习俗、岁时节令、民间游戏等12类60多个三级非遗项目。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产业价值,也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百万玉融儿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宝贵资源,体现了福清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艺术想象和文化意识,对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及和谐文化建设都有很大帮助。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特别是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平衡、专业人才紧缺、经费不足、传承人断层等原因,制约了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福清市文史专家及文化工作者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首先,保护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其次,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形成政府、民间整体联动的良好局面。第三,挖掘工作要进一步深化,已整理和保护的项目要进行常态化展示。第四,非遗传承人要进一步培育,引导和推动民间技艺走向旅游市场,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第五,保护传承的氛围要进一步鼓浓,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为促进福清市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